作者:本報記者 王建棟 尤中軒 ![]() 西李村鄉黨委書記王躍澤(左三),黨委副書記、鄉長胡勁濤(左二)同原陜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革命烈士薛文高同志的侄子薛志忠親切交談 ![]() 農民采摘秋月梨 ![]() 花椒豐收農民樂 ![]() “紅纓子”高粱喜獲豐收 ![]() 金秋收獲“黃金葉” ![]() 辣椒豐收采摘忙 ![]() 龍脖水庫景如畫 ![]() 蓮昌河畔富居圖 風清露冷秋期半,人間處處豐收忙。 9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也是我國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陜州區西李村鄉紅彤彤的小米椒、黃瑩瑩的玉露香梨、綠油油的蔬菜,還有“笑”彎了腰的“紅纓子”高粱,無處不是豐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西李村鄉始終堅持把抓黨建、保穩定、促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突破口,不斷實施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推進項目建設,在全面發展過程中推進黨建高質量發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開創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蓮昌河畔、熊耳山下,一幅金秋五彩豐收的畫卷徐徐展開。 小辣椒鼓起群眾“錢袋子” 秋分時節,西李村鄉萬畝辣椒到了采收季節,陡溝村村民喬春風承包的60畝小米椒成熟了。連日來,她和前來幫忙的鄉親,利用晴好天氣搶收小米椒。 “今年辣椒長勢不錯,每天雇用三四十人,采摘費每公斤2.4元,烘干后每公斤收購價34元,我的60畝小米椒預計可收入25萬元。”喬春風告訴記者,她除了流轉土地種植小米椒之外,還種植了高粱,預計收入24萬元,兩項就有近50萬元收入。 正在辣椒地里采摘小米椒的李小從老人放下手中的活笑著對記者說:“我每天能摘二三十斤,掙五六十元錢。我已經80歲了,掙這么多就不少了,他們年紀輕,每天能掙八九十元錢。”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辣椒種植一直是西李村鄉的重點產業,今年的種植面積大約有1.2萬畝,產值約4800萬元,小辣椒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產業是脫貧的核心,只有抓住了產業這個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才能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西李村鄉黨委書記王躍澤對記者說。目前,西李村鄉已發展花椒3萬余畝,蔬菜大棚738個,中藥材丹參、白芍、白及等8500余畝,紅薯1.1萬余畝,辣椒1.2萬余畝,油料作物5000余畝,煙葉3000余畝。在產業發展上,該鄉著力打造5萬畝花椒種植基地、1萬畝辣椒種植基地、1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1萬畝紅薯種植基地和1000個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建成“五大基地”。 該鄉圍繞“五大基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發展模式,堅持長抓花椒和中藥材種植,短抓辣椒、紅薯、大棚蔬菜、油料作物種植,持續推動主導產業上規模、提質量、創品牌、增效益。 玉露香梨銷往“北上廣” 巍巍聳立的熊耳山下,玉露香梨生產基地白色的大棚和波浪形屋頂的冷庫構成了一幅現代農業田園畫卷。 9月23日,位于西李村鄉李村的三門峽玉露香農業有限公司,將75萬公斤玉露香梨全部存入冷庫,準備儲存到春節前進入“北上廣”高端市場。 該公司董事長王振民說:“去年的60萬公斤玉露香梨,收入將近600萬元。今年入庫75萬公斤,產值在700萬元到800萬元之間。” 2016年,為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王振民從李村流轉630畝土地,在紅土地上開挖了1米深的壕溝,將腐殖土和農家肥混合后回填到壕溝里,用于改良紅土地的土壤結構,一舉打破了紅土地上不能種植果樹的先例。李村搬遷戶張改朵說:“我在梨園采摘玉露香梨,每天工錢100多元,管吃管住,16天掙了1600多元。”2019年,600畝玉露香梨開始掛果,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香梨溝”,村民靠著流轉土地和在梨園務工增收致富。 在冷庫西端的分揀車間,工人圍著分揀稱重機分揀玉露香梨,他們按梨的重量進行分級裝箱。“這個梨一斤七兩,大約能賣20元,如果經客商進入市場,大約能賣到30元。”王振民拿起一個玉露香梨自豪地說。 浙江客商張小榮去年從該公司拿貨5萬多公斤,今年準備增加到15萬公斤。她說:“西李村鄉的玉露香梨皮薄、脆甜、無渣,剛到批發市場就被搶購一空,一些分銷商紛紛要求增加進貨量。” “農民單靠種植糧食收入微薄,在此務工每人每天可掙100多元。”王振民說,“梨園管理很煩瑣,每年農忙時間大約3個月,每天需要用工170多人,光是人工工資和租地費用每年支出近200萬元。” 紅高粱映紅增收致富路 在西李村鄉元上村高粱種植基地,一穗穗顆粒飽滿的紅高粱壓彎了枝頭,兩臺大型收割機穿梭在高粱地里,一派繁忙豐收景象。元上村黨支部書記張平超和村“兩委”干部們一邊指揮著車輛有序收割、一邊在邊角地上割穗拾穗。收割后的高粱脫粒裝車后,拉到廣場上攤曬,粉碎后的秸稈撒在田間培肥地力。 “去年村里試種了10畝高粱,凈收入4000多元,機種機收,投入的勞動力和資金都很少,而且不愁賣,有公司上門收,效益也不錯。很多原來種植玉米的村民都改種了高粱。”張平超撿起一把高粱穗,扔進收割機里,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村集體種植高粱90畝,全村共種植350畝,每畝地至少有300公斤產量,按照目前干高粱每公斤3.1元的價格,預計今年單高粱這一項,就能為村集體增收約16萬元”。 據介紹,元上村種植的高粱品種為“紅纓子”,是茅臺鎮酒釀制的主要原料,元上村通過與貴州茅臺鎮酒廠簽訂購銷協議,全村種植高粱收入可達60余萬元。 近年來,西李村鄉結合實際,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產業鏈、價值鏈等,大力發展適合本地種植、有市場需求的特色農業,成效凸顯。同時,該鄉通過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確保群眾收入穩定增長。 大棚蔬菜種出幸福新生活 當日,西李村鄉塔羅村村委會大院里,一場消費幫扶活動正在進行,紅薯、黃瓜、豆角、粉條、朝天椒、蜂蜜、干花椒、菜籽油等農產品整齊擺在桌子上,供西李村鄉政府、陜州區人民法院、陜州區農業農村局等幫扶單位的工作人員挑選。據統計,在此次消費扶貧活動中,通過現場銷售和預購,共實現銷售收入2萬余元。 李專華作為村里的種植大戶,承包了11個蔬菜大棚,他相信,土地不負勤快人。每天早上天不亮,李專華就到他的大棚里開始一天的勞作。他的地一刻沒有閑著,一年四季接茬種植西瓜、西紅柿、黃瓜、青菜、蒜苗、豆角……預計今年通過大棚蔬菜可實現收入8萬元左右。 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李專華“種”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新購買了一輛專門送貨的四輪車,可以把蔬菜直接送到三門峽市區的農貿市場;幫助兒子在市區買房、裝修,兒子也時;貋碓诖笈锢飵兔,一家人其樂融融。 該村圍繞產業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黨支部書記李江告訴記者,2017年,投資80萬元建成100個蔬菜大棚,并投資49萬元完善配套水利設施;2019年建成100kW光伏基地;2020年投資15萬元實施玉露香梨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左右。同時,該村成立三門峽市陜州區塔羅村昌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項目以種植、養殖、加工服務業為主,預計帶動農戶年增收萬余元。 響鼓重槌奏鄉村振興“強音” 依托在龍脖水庫打造的窯洞賓館,西李村鄉上斷村成為眾多游客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有青山綠水可賞,有游船、摩托艇可玩,有冬暖夏涼窯洞可住,游客的到來不但給村里帶來收入,而且加快了村集體經濟的轉型發展。”該村黨支部書記賈麥群對記者說。該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偉駐村近兩年來,真切感受到了該村村民精神狀態的變化——通過發展葡萄種植100余畝、艾草種植100余畝、核桃種植1000余畝,同時引進新品種高粱和依托龍脖水庫發展旅游業,現在上斷村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活干,生活更好、笑容更燦爛、幸福感更足了。 產業振興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產業不僅是農民增收、實現脫貧的現實基礎,而且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長效措施。近年來,西李村鄉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做強富民興村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新亮點,不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舍我其誰擔當作為,響鼓重槌鉚足干勁。”王躍澤表示,下一步,西李村鄉將繼續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指導下,結合西李村鄉實際,用新思想、新理論指導實踐、指導發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符合西李村鄉實際的發展路子,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和諧、美麗的西李村鄉。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王建棟攝 |
蓮昌河畔黨旗紅 熊耳山下產業興
——陜州區西李村鄉黨建引領產業振興見聞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9-30 打印

- 上一條:開展廉潔教育活動
- 下一條:陜州區全力做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