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父母是新中國最早的一代普通工人,父親小時候上了幾年小學,能讀常見的報紙和武俠小說。母親沒有上過學,但上了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村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夜校,能寫自己的名字,喜歡讀文章的標題,因為生僻字少,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我們。他們可以說是沒有什么文化,卻知道讀書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便拼命供我讀書。 那時日子很苦。夏天最熱的時候,只能光著膀子,把浸在水里的濕毛巾搭上,感受一絲清涼,毛巾干了,到涼水里再浸一遍。冬天太冷,便站在正在做飯的灶臺旁取暖。在東北“光字片”,在貴州,在陜西,在河南,我就是一路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1981年,我在三門峽參加了高考,成績很好,但因為小時候腿受過傷,沒能通過體檢,學校便讓我留校教學,于是高中畢業的我直接開始教高中。在別人夸獎我的時候,父母總說:“他能有什么本事,全是讀書起作用了。” 我們單位的司機老吉是軍人出身,但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也是拼命供兒子讀書。他和老伴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很喜歡買書。兩人下班回家,吃完飯就關了電視,捧起書有模有樣地讀起來。兒子看到父母的態度,也打消了看電視玩游戲的心思,認真讀書學習,最后一路升學考上了博士。讀書也讓老吉收獲頗豐,他撰寫的多篇文章獲獎,職位也得到了提升。 (二) 我喜歡讀書。古人云: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們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三余(冬者,歲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陰雨者,時之余也)讀書。毛澤東的床上占據半壁江山的永遠是書,習近平當知青每次從北京返回鄉下的時候,包裹里放的最多的也是書。 逛書店和買書是我的一大愛好,也是我幸?鞓返脑慈?吹较矚g的書,我總是立即買下來,哪怕暫時讀不到,也不想錯過了好書。我的書房很大,不光書柜里放著書,床頭枕上也放著書,可以說是滿坑滿谷、滿盆滿盂。推門入室,坐擁書城,書香飄溢,從隨手翻一翻,很快就能讀進去。 我七歲讀《楊鐵桶的故事》,八歲讀《新來的小石柱》,現在讀林語堂的《人生的盛宴》,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易經》和《道德經》也是看了好幾遍。也有許多讀不懂的地方,但越讀不懂越讀,讀得越多疑問越多,越不懂就越有攻克欲。 (三) 關于讀書,我太喜歡楊絳先生的比喻了。他說,讀書是最幸福的“串門”,不用打招呼,也不必驚擾主人,不必提前告知,翻開書頁就闖進了大門,翻上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不怕他討厭,不怕他不耐煩;更而且,如果話不投機或言不入目和面目可憎,兩袖一甩,“砰”的一聲,推開大門,也就是“啪”的把書合上,便可趾高氣昂揚長而去,不管他多難堪多尷尬多沮喪?蓯劭上驳氖撬⒉恢獣,下次見面還跟你掏心掏肺地好。 哲人說,世界上最美的顏色是羞色,少女的羞色;最香的香氣是書香,紙墨筆硯的書香。到目前為止,我沒有在手機或電腦上讀過書,只讀紙質版的書,翻開書確實有一種獨特的混合著紙和油墨的香氣。讀的時候,可以拿只筆勾勾畫畫,也可以折折疊疊,還可以誦讀上一段,實在是一種瀟灑愜意的享受?吹胶玫恼戮溥可以做個摘抄筆記,就徹底變成了合理的“盜竊者”,把別人的學問變成自己的五臟六腑了。朱光潛說,這就叫“清算人類過去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的經驗和智慧結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的辛勞獲得的知識教訓集中到你一個人身上去受用,你怎么能不優秀?甭說500年就是5000年,人們也會永遠記住你的思想和書籍。這就叫“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文聯主席鐵凝來三門峽時說過,三門峽的讀書人把黃河水都給讀清了;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陳建功來三門峽時說,你們三門峽讀書人把三門峽讀的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了。謝六逸老先生半個世紀前說,如果每條街上都有一兩家有意義的書店,這就是國家富強的標志。如今,“書香中國”寫入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政協委員讀書沙龍”“書香崤函”“天鵝書店”等活動如火如荼。我想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我最終的故鄉也是書。 ( 編輯:wlh ) |
我最初的故鄉是書
□劉佰洋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9-20 打印
